暴風雨即將來臨(lin) 。年末,隨著“*zui嚴(yan) ”GMP認證大限的迫近,大批中藥飲片企業(ye) 正麵臨(lin) 生死存亡的大考。
大門正緩緩關(guan) 閉。按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(以下簡稱食藥總局)《藥品生產(chan) 質量管理規範(2010年修訂)》(以下簡稱新版GMP)規定,以中藥和中藥飲片為(wei) 代表的藥品生產(chan) 企業(ye) 均應在2015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版GMP要求。若年底之前未能通過檢查,企業(ye) 將麵臨(lin) 停產(chan) 的窘境。
“安全、有效、質量可控,這是評判藥品的主要標準。藥品質量是否可控主要通過GMP認證來判定。”暨南大學藥學院藥學係主任於(yu) 沛介紹,GMP認證是通行的藥品生產(chan) 質量管理基本準則。GMP要求製藥企業(ye) 具備良好的生產(chan) 設備、合理的生產(chan) 過程、完善的質量管理和嚴(yan) 格的檢測係統,確保zui終產(chan) 品質量符合法規要求。
兩(liang) 年前,新版GMP認證*輪大限的閘門就已關(guan) 閉——2013年12月31日,未通過新版認證的血液製品、疫苗、注射劑等無菌藥品生產(chan) 企業(ye) 或生產(chan) 車間一律停止生產(chan) 。
而隨著GMP認證時間節點臨(lin) 近,有史以來規模zui大、頻率zui高的“飛行檢查”正在進行。據不*統計,截至11月底,全國已有超過100家藥企在“飛行檢查”中被收回GMP證書(shu) ,其中中藥和中藥飲片企業(ye) 就占近70%。中西藥生產(chan) 交替共線、編造虛假檢驗報告、中藥材黴變、涉嫌生產(chan) 假冒中藥飲片、涉嫌出借包材及生產(chan) 場所等,都出現在證書(shu) 被收回的原因之列。
“多、小、散、亂(luan) 。”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用這四個(ge) 字概括了中藥飲片產(chan) 業(ye) 的現狀。他指出,主管部門希望通過新政達到三點預期:從(cong) 源頭上確保藥品質量安全;淘汰落後生產(chan) 力,推動醫藥產(chan) 業(ye) 做大做強;推動中國藥品企業(ye) 與(yu) 接軌,加快產(chan) 品進入主流市場。
對中藥飲片企業(ye) 來說,這是一場事關(guan) 生死的大考。大考“難過“目前隻有約半數中藥企業(ye) 拿到了新版GMP證書(shu) ,中藥飲片更少,連一半都不到。”不久前,鼎臣醫藥管理谘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和食藥總局相關(guan) 人士閑聊,對方提及新版GMP認證的“慘狀”。
藥監部門的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點。中藥材和飲片生產(chan) 大省、廣西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(以下簡稱廣西食藥監局)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函中稱,未通過新版認證的企業(ye) 主要分兩(liang) 類情況:一是企業(ye) 正在實施改造、異地搬遷、重組或計劃退出,因而尚未提出認證申請;另一種是企業(ye) 提出認證申請,監管部門組織現場認證檢查,發現企業(ye) 質量保證體(ti) 係存在嚴(yan) 重缺陷,或是質量管理體(ti) 係中某一環節不完善,不予通過認證。
1998年,中國參照標準*GMP認證,並在2004年要求所有藥品不通過認證就不得生產(chan) 。不過,在舊版GMP標準執行期間,中藥飲片企業(ye) 並不在標準的監管之內(nei) 。直到2004年,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才對中藥飲片企業(ye) 實施GMP認證,要求所有生產(chan) 企業(ye) 自2008年1月起必須在符合GMP的條件下生產(chan) 。
“在這之前,家庭作坊式的中藥飲片廠不計其數,髒亂(luan) 差現象非常嚴(yan) 重。”南京海昌中藥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白發平回憶,這些中藥飲片廠大多沒有什麽(me) 生產(chan) 線可言,將原材料粉碎、壓片,甚至直接采取手工包裝,“哪怕是對小夫妻,在家支口鍋,包裝一下,隻要有渠道,誰都可以加工銷售”。
白發平認為(wei) ,舊版GMP認證對中藥飲片行業(ye) 的淨化作用不容小覷,“上萬(wan) 家小作坊一下子銳減到了1500多家,已經相當不錯了”。
2010年,國家新修訂了GMP標準,新版本的硬件部分參照歐盟相關(guan) 標準,更強調生產(chan) 過程的無菌、淨化要求;軟件部分則參照美國FDA相關(guan) 標準,要求企業(ye) 建立一套完善、成熟的管理係統,對生產(chan) 過程實施動態監測。這雖然使得我國GMP與(yu) 化接軌,但卻給中藥飲片企業(ye) 出了個(ge) 新難題。
“硬件問題隻要有錢就能解決(jue) ,但現在即便有錢,軟件問題也未必能搞定。”zui近兩(liang) 年,史立臣常常聽到企業(ye) 負責人類似的“吐槽”。新舊認證體(ti) 係的zui大區別在於(yu) 軟件要求的提升,而這恰恰是中藥飲片企業(ye) 的軟肋。
“要把一個(ge) 小作坊發展成為(wei) 正規的流水線生產(chan) 廠,這筆投入對於(yu) 很多小企業(ye) 來說是不現實的。”史立臣介紹,不同於(yu) 化學藥和中成藥製劑,中藥飲片企業(ye) 一般要生產(chan) 上百個(ge) 品種,批號多、每批次生產(chan) 量小,少說也需要2-3條生產(chan) 線。按每條生產(chan) 線400萬(wan) 元的成本計算,3條生產(chan) 線就需要投入1200萬(wan) 元。而事實上,國內(nei) 中藥飲片企業(ye) 的“塊頭”普遍偏小,年銷售額過億(yi) 的企業(ye) 僅(jin) 占約30%,不足5000萬(wan) 元的中小企業(ye) 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。對後者而言,上千萬(wan) 的投入是一筆巨額開支。
薄弱的盈利能力也讓不少企業(ye) 幹脆“坐以待斃”——化學藥的研發和投入成本通常五年左右就能收回,而中藥飲片的回報周期短至七八年,長則十多年,前提還是“市場常年穩定”。
史立臣以風險管理中的風險評估、風險控製和風險回顧為(wei) 例,這要求企業(ye) 不光投入資金,還有人力、物力和時間成本,而很多中藥飲片企業(ye) 甚至從(cong) 未有過這些概念。“這就像讓一個(ge) 基礎不好的小學生跳級進了初中,還要求他理解*不同階段的知識內(nei) 容。”全流程監管困局作為(wei) 中藥產(chan) 業(ye) 鏈的中間環節,中藥飲片在中藥產(chan) 業(ye) 的三大支柱——中藥材、中藥飲片和中成藥中,處於(yu) 承上啟下的關(guan) 鍵地位,一方麵可由上遊的中藥材直接加工而成,作為(wei) 藥劑配方服用或直接服用,另一方麵可作為(wei) 原料加工成中成藥,流入下遊銷售終端。
不過,中藥飲片質量低下幾乎成為(wei) “通病”,生產(chan) 工藝落後、低價(jia) 競爭(zheng) 等諸多因素一直製約著飲片的流通。
“中藥飲片質量問題頻發的症結在於(yu) 管理,”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、中國中藥協會(hui) 中藥飲片質量保障專(zhuan) 委會(hui) 主任肖永慶直言,“國家相關(guan) 部門還沒有探索出較為(wei) 理想的管理辦法,更談不上製定相應的法規。”
中藥飲片來源於(yu) 天然植物,品種多、質量影響因素複雜。長期以來,我國中藥飲片執行《中國藥典》全國中藥飲片炮製規範和各省份中藥飲片炮製規範三級標準,但標準之間並不*統一,在炮製規格和炮製方法上甚至差別甚大。標準的缺失和不完善讓監管陷於(yu) 尷尬。
相對西藥,中藥飲片的毒副作用相對較弱,“基本吃不死人,zui多無效”,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將中藥材市場當作財政增收之道,在監管方麵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”。四川新荷花中藥飲片股份有限公司馮(feng) 斌笑言,那些條件簡陋的中藥飲片作坊就像“養(yang) 豬場”,但他們(men) 依然能通過舊版GMP認證。
不過,至少從(cong) GMP新規的通過率來看,監管部門的執行力度遠超市場預期。據不*統計,截至11月底,全國已有超過100家藥企在“飛行檢查”中被收回GMP證書(shu) ,其中中藥和中藥飲片企業(ye) 就占近70%。中西藥生產(chan) 交替共線、編造虛假檢驗報告、中藥材黴變、涉嫌生產(chan) 假冒中藥飲片、涉嫌出借包材及生產(chan) 場所等,都出現在證書(shu) 被收回的原因之列。
“大部分企業(ye) 之所以在飛檢中落敗,問題就在於(yu) 質量管理混亂(luan) ,嚴(yan) 重違反GMP操作規範。”廣西食藥監局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函中表示,對檢查中發現企業(ye) 生產(chan) 銷售假藥、劣藥等違法行為(wei) ,該局全部立案查處,已依法吊銷了包括廣西健一藥業(ye) 有限責任公司中藥飲片加工廠在內(nei) 的4家中藥飲片生產(chan) 企業(ye) 的藥品生產(chan) 許可證。
史立臣將飲片企業(ye) 痛失GMP證書(shu) 歸結為(wei) “原有的生產(chan) 習(xi) 慣根深蒂固”。新版GMP認證前,不少中藥飲片企業(ye) 的生產(chan) 加工過程相當粗糙,簡化生產(chan) 流程、修改生產(chan) 標準的行為(wei) 比比皆是。一旦過了新版認證的門檻,在短期利益與(yu) 僥(jiao) 幸心理的驅使下,一些企業(ye) 難免會(hui) 打起“小九九”,回歸習(xi) 慣性的方式操作。
當然,單純依靠監管部門的力量就指望中藥飲片市場得到規範並不現實,醫療衛生機構的配合同樣重要。
“醫院需要改變‘唯低價(jia) 是取’的導向。”馮(feng) 斌直言,老百姓吃藥zui在意的是療效,因此,醫院在進貨時要重點關(guan) 注中藥飲片企業(ye) 的規模和質量。
對於(yu) 中藥飲片市場的規範,他依然樂(le) 觀,“市場規範需要過程,一步步來吧。”
隱憂仍在“強化GMP認證對規範的中藥飲片生產(chan) 企業(ye) 是個(ge) 利好。”四川新荷花中藥飲片股份有限公司馮(feng) 斌感歎。作為(wei) 國內(nei) *家中藥飲片GMP工廠,他們(men) 在新版GMP改造工程中剛投入了兩(liang) 千多萬(wan) 元。
馮(feng) 斌介紹,在中藥飲片市場,規範的GMP生產(chan) 企業(ye) 長期與(yu) 不規範企業(ye) 同台競技,後者通過造假、以次充好等手段壓低成本價(jia) 、搶占市場,導致行業(ye) 惡性競爭(zheng) 大行其道;而規範企業(ye) 由於(yu) 要把機器設備、人員、GMP改造所花費用計入成本,其角逐市場的競爭(zheng) 力反而大大受挫,導致“劣幣驅良幣”。
不過,行業(ye) 內(nei) 針對中小企業(ye) 的並購潮在短期內(nei) 恐怕不會(hui) 出現。“據說某些大型中藥集團有這樣的想法,但也隻是想法而已。”馮(feng) 斌表示,並非所有的飲片企業(ye) 都適合並購,對小企業(ye) 進行改造需要大筆費用,不如自己建廠。
事實上,即便是通過了認證的飲片企業(ye) ,發展前景也並非一片光明。一位不願具名的飲片企業(ye) 負責人直呼“壓力山大”——改造成本分攤下去,產(chan) 品價(jia) 格至少上浮10%左右,“地方招標壓價(jia) 又很厲害,利潤空間太小,甚至會(hui) 發生價(jia) 格和成本倒掛”。
“是否有渠道消化增加的成本?那要看企業(ye) 的能力。”該負責人說,通過精細化管理、提升管理效率等方式,部分飲片企業(ye) 有能力消化認證抬高的企業(ye) 運營成本。但能力較差的飲片企業(ye) ,壓力可想而知。
不過,食藥總局的公告,已為(wei) 停產(chan) 企業(ye) 準備了後路,“企業(ye) 停產(chan) 後,如完成新版藥品GMP改造,可繼續申請認證。放棄認證的企業(ye) 可通過自主選擇品種技術轉讓、企業(ye) 兼並重組等方式有序退出。”
但中國醫藥企業(ye) 管理協會(hui) 會(hui) 長於(yu) 明德表示,飲片企業(ye) 數量的減少,對中成藥企業(ye) 則“影響甚微”。中藥飲片的主要銷售渠道是醫院和藥店,給中成藥企業(ye) 直接投料的僅(jin) 占少部分。
過去中藥飲片摻雜使假嚴(yan) 重,大型中成藥企業(ye) 早已不從(cong) 市場進貨,而是直接向產(chan) 地收取中藥材,不少企業(ye) 都擁有配套的中藥飲片加工廠,“自己提取,自己做飲片”。
“哪怕有20%-30%的企業(ye) 被淘汰,對市場都幾乎毫無影響。”於(yu) 明德指出,目前中藥飲片一直麵臨(lin) 產(chan) 能過剩的問題,相當多的企業(ye) 產(chan) 品雷同,未通過GMP認證並不會(hui) 導致藥品斷供。以2014年為(wei) 例,中藥飲片需求量為(wei) 300萬(wan) 噸,實際產(chan) 量達到315萬(wan) 噸。
不過,隱憂仍在。飲片企業(ye) 的轉型同樣暗藏監管盲區。在此次行業(ye) 洗牌中,中小型飲片企業(ye) 除了“關(guan) 張消失”或被大企業(ye) 收購,還有一部分會(hui) 選擇轉型生產(chan) 保健品。根據食藥總局的規定,保健品及食品生產(chan) 企業(ye) 均要依照GMP認證標準生產(chan) ,但不做強製規定。
“國內(nei) 保健品和藥食同源市場監管仍處於(yu) 缺位狀態,隨著未通過認證的企業(ye) 從(cong) 藥品行業(ye) 向保健品行業(ye) 轉移,會(hui) 給整個(ge) 市場帶來安全隱患。”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說